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關于2017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初步審核情況》。經審核,2016年和2017年119家新能源汽車企業應清算補貼資金約189.7億元,其中涉及2016年的補貼款超過100億元,2017年則相應減少至67億元左右。
宇通客車、比亞迪、安凱客車、江淮汽車、福田汽車等上市車企近兩年補助資金居前。同時近兩年有6.9757萬輛車不符合補貼要求被核減,江淮、北汽、廣汽、長城、吉利等企業均有1000輛以上車輛被核減。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首批申請的車輛中,近三成未通過審核。
整體情況看,2016年全年,國家針對當年生產的新能源車共開展了三批補貼,企業申報補貼的車型達標率達到96%,補貼金額達到411.6億元。這意味著,2016年新能源車補貼,平均單車補貼額度是14.77萬元。其中客車和專用車是拿補貼效率較高的。
2016年新能源車的補貼通過率相對較好,3批通過率都是相對超過90%的較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第一批申報推廣數為23.0616萬輛,最終符合補貼要求的車型為16.1667萬輛。2017年只有70%獲得補貼,三成申補車型被核減,通過率相對2016年大幅降低。核減原因主要包括車型部分參數與公告不一致;車型未進推薦目錄;行駛里程不足2萬公里;行駛證注冊日期不在規定時間內;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企業填報推薦目錄批次有誤等。其中,2017年被核減的車輛最主要的原因是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
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已經到了逐步擺脫政府扶持、獨立上路的關鍵時刻。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在新能源汽車財政補貼退坡以后,要研究相應的政策措施,建立一種長期的經營機制,朝著健康發展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