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望不可及到進入普通民眾家庭,中國汽車普及的大時代,讓全球汽車巨頭獲利頗豐。如今,新能源汽車時代,歷史機遇再度降臨。

圖為新能源汽車。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獲益:享受政策優惠和補貼
1997年6月12日,由上汽集團和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合資組建的上海通用成立,拉開這家美國著名汽車巨頭在中國的商業旅程。此后,福特等美資車企也進入中國市場。
據介紹,美資車企在華投資建廠初期,地方政府往往會給予大量財稅、資金、土地、金融等優惠政策,以吸引合資企業投資項目落地。例如,列入《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等文件的部分地區的整車合資企業適用15%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受益企業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福特占股比32%的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等從該項政策獲益。
各合資企業每年都可獲得大量政府補助,包括財政貼息、研究開發補貼和政策性補貼等。江鈴汽車2016年、2017年收到的各類政府補助總額分別達到5.18億元(人民幣,下同)、6.41億元人民幣,分別占當年利潤總額的35%和84%。
美資車企在中國市場也獲利頗豐。2017年,通用集團在華兩家合資企業(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共實現銷售收入3674億元、利潤279.9億元,通用集團從中分紅獲得利潤133.3億元。
機遇:中國汽車普及大時代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還記得,上海通用2001年推出10萬元的賽歐,由于價格親民,引起了很大期待。
2004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500萬臺,此后連連走高,進入汽車普及大時代。2017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為2901.5萬輛和2887.9萬輛,連續九年位居世界第一。
據介紹,通用汽車在中國大陸地區已經建立了10家合資企業和2家全資子公司,擁有超過5.8萬名員工。2017年,通用汽車及合資企業全年在華零售銷量首次突破400萬輛,而中國也已經連續第六年蟬聯通用汽車全球最大市場。
許海東表示,大部分美資企業在中國都實現了本地化生產,如在中國設廠生產發動機、變速箱及其他一些零部件,或者選擇中國的供應商。中國的產業鏈對于外資車企來說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具備較低的成本競爭優勢和質量優勢。
現在,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不僅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還低于馬來西亞、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仍具備廣闊市場空間。

圖為特斯拉的MODEL 3。 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未來:新一輪開放帶來大機遇
隨著全球汽車工業的升級換代,以及中國新一輪擴大對外開放舉措,中國市場為全球汽車業巨頭帶來新市場機遇。
今年6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正式允許外資獨資在華獨立建設新能源汽車廠。7月10日,特斯拉規劃年產50萬輛純電動整車的超級工廠正式落戶上海臨港地區,成為開放外資股比限制后第一家外資獨資汽車品牌。中國還將于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中國作為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地位也為特斯拉所看重。到2017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連續三年產銷量全球第一,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總量超過180萬輛。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表示,新工廠的設立,將使特斯拉的售價減少三分之一。
“傳統汽車中國市場是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中國市場都是最大最好的,如果失去中國市場,意味著汽車企業失去一個最重要機遇,許海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