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傳出,2019年補貼退坡政策將于2月起實施。其中,2月到6月為過渡期,補貼退破幅度為30%;7月1日后,補貼退坡50%。

2018年底,也有一個退坡版本流出,那時的傳言是,2019年退坡40%。還有一個傳言說,2019年,地方補貼將被強制取消,這會進一步加大退坡額度。
那么,2019年到底退坡多少?從這些密集的傳言中,也能看出大概了。
到底退多少?30%還是50%?
對此,記者咨詢了多位車企及相關業內人士,他們均表示尚未得到準確消息。對于7月以后退坡50%的額度,不少車企人士表示驚訝,認為退坡幅度太高了。有的車企人士人士,補貼退坡一年一個變化,變化太快太大,令車企手忙腳亂。
對于退坡額度,很多車企傾向于退坡30%,這個額度更加合理,也能讓車企更從容地調整和做好準備。

2018年7月份,彭博社報道,2019年補貼將退坡30%。2018年底的傳言是,2019年補貼退坡40%。根據之前發布的補貼政策,2017新能源汽車補貼要在2016年基礎上退坡20%,2019年要在2018年基礎上退坡20%。根據車企和業內的預期和以往的退坡經驗看,2019年退坡20—30%是預期范圍。退坡50%是否屬實尚待觀察。
總之,從各個版本的傳言看,2019年補貼退坡30-50%是大概率事件了。因為2020年后補貼要全面退出,2019年和2020年要消化補貼退出的額度。這樣推算,每年退坡50%也不是沒有可能。
會不會設過渡期?
設退坡過渡期是2018年的新發明,給車企足夠的時間消化庫存,做好準備。
2018年2月推出的新能源補貼退坡政策采用了兩個階段, 2018年2月12日至2018年6月11日為過渡期,過渡期期間上牌的新能源乘用車、新能源客車按照對應標準的0.7倍補貼(退坡30%),新能源貨車和專用車按0.4倍補貼(退坡60%),燃料電池汽車補貼標準不變。7月以后完全按照新的補貼政策執行。

2018年12月16日,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曾呼吁,“雙積分和財政補貼退坡轉型能否平穩實現非常重要,否則,我們花那么大力氣搞了十年,最后垂直掉下來,可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從業內的呼吁和經驗來看,2019年或將也采用兩個階段的作法,給車企留夠過渡期。
續航里程繼續影響補貼額度
不管補貼退坡多少,毋庸置疑,續航里程將繼續影響補貼額度。彭博社去年的報道稱,2019年新的補貼政策將取消200公里以下電動汽車的財政補貼。
2018年底流出的退坡傳言,也是如此,工況續航200公里以下的電動汽車取消補貼。續航400公里以上的電動汽車補貼4萬元。

2018年9月,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在參加泰達汽車論壇時曾表示,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起步期,補貼政策發揮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現階段新能源產銷規模已經進入百萬級別,產業也由起步期進入發展期,補貼政策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需要。同時,她還透露,將建立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仍然堅持扶優扶強的政策導向,繼續提高補貼技術門檻,鼓勵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這也預示著,補貼將繼續向扶優扶強的方向調整。
電池能量密度繼續影響補貼額度
2018年的補貼政策要求,純電動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在120(含)-140Wh/kg的車型按1倍補貼,140(含)-160Wh/kg的車型按1.1倍補貼,160Wh/kg及以上的車型按1.2倍補貼。
2018年第的退坡傳言顯示,2019年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的門檻定為140Wh/kg、160Wh/kg、180Wh/kg三個檔位,將分別能拿到1.0倍、1.1倍和1.2倍補貼。
但是,把能量密度與補貼掛鉤,激發2018年車企過度追求能量密度,電池安全措施不能同步跟上,導致電動汽車起火案例驟增。
2019年,國家會不會對能量密度的鼓勵會降低一些,從而繼續維持2018年的能量密度補貼標準?這個也值得期待。
總結:不管退多少,給車企穩定的預期最重要
綜觀2016到今天的補貼政策,感受就是:變化太快,猝不及防。
按照2016年底《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在保持2016-2020年補貼政策總體穩定的前提下,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這個步驟是比較穩健和可預期的,給車企充足的時間來調整產品設計和市場營銷節奏。

但后來,因為續航里程、騙補政策等影響,穩步退坡的策略有所改變,退坡政策變得大刀闊斧。退坡調整速度加快,退坡額度加大,續航里程和電池能量密度要求提升,要求的行駛里程也加長,例如出租運營車輛要行駛3萬公里后領取補貼。
其結果促進了技術升級和續航進步,激發新能源車企做優做強。但也給車企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因為造車是周期長、產業鏈長、投資大、見效慢的制造業,設計一輛車至少需要數年,拿到市場上銷售也要一個周期。否則剛設計出來就過時了,或者因為無法獲得補貼而退市了,或者剛賣了半年就面臨退市了。導致車企損失慘重。
之前,一代燃油車設計需要4、5年,銷售也至少5年,有的甚至銷售10年甚至更長時間,這給燃油車帶來了充足的利潤保障。
但是,因為電池技術升級快,補貼調整快等原因,電動汽車就沒有這個福氣。這些年,經常看到這樣的案例,一款新車醞釀很久,總算在萬眾期待中上市了,剛上市沒多久,或者因為拿不到補貼,或者因為進不了目錄(前幾年),或者因為補貼標準提高,或者因為能量密度達不到更高的補貼標準,導致退市,降價、競爭力下滑,無法銷售等后果。甚至剛剛上市就退市,實在是太可惜了。
這給車企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沒有一個穩定、穩步的預期,這是補貼退坡政策給車企帶來的最大困惑。其背后是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如何既能鼓勵車企做優做強,引導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又能給車企穩定的預期,這非常考驗決策者的智慧,也是新能源車企的呼聲。
新能源汽車產業網是面向新能源汽車整車、充電設施、電池、電機、電控、配套產品及技術領域,致力于提供最新的、最前沿的行業資訊和市場動態,打造我國最專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信息服務平臺。
免責聲明:本文旨在交流行業信息與研究經驗,不作商業用途。在任何情況下,本文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跟我們聯系!文章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或和支持其觀點。